地名不僅是一個名稱所代表的空間范圍和時間范圍,還有其歷史、文化、社會、民族等各方面的意義。
早期的地名實際上反映了族群分布。如商朝人,幾乎將所有做過都城的地方都稱為"亳",早期遷移到的地方也命名為"亳"。
早期的地名后來成為國名,成為朝代的名稱,其實開始往往是指具體的地方,例如秦、漢、魏、晉、宋等。以"漢"為例,來源于漢水,因為有了漢水,才有了漢中等地名。
地名的遷移也反映人口遷移或民族的遷移。比如漢高祖劉邦的祖籍是豐縣(今江蘇豐縣),他父親長期生活在豐縣。劉邦做皇帝以后將父親接到關中,尊他為太上皇。但太上皇卻悶悶不樂,表示住在關中不開心,因為聽不到鄉(xiāng)音,看不到鄰里斗雞遛狗,吃不到路上賣的餅。于是劉邦下令將豐縣居民全部遷至關中,為他們建一座新城,完全模仿復制豐縣。據(jù)說復制非常成功,移民將從家鄉(xiāng)帶來的雞狗放在城里,都能找到原來的窩。這座新城被命名為新豐,就這樣,豐縣的地名被搬到關中。類似這樣的例子歷史上不止一個,所以我們往往能看到早期地名從北方搬到南方,從中原移到邊疆。
很多地名本身就記錄了一段歷史,最典型的是今山西、河南兩個縣的名稱:聞喜和獲嘉。聞喜本是西漢河東郡的曲沃縣,漢武帝經過時獲悉平定南越叛亂的喜訊,即改名聞喜。當漢武帝行經河內郡汲縣新中鄉(xiāng)時,又傳來了發(fā)動叛亂的南越丞相呂嘉被俘獲的消息,即下令在此新設一縣,命名為獲嘉。
還有很多具有紀念性質的地名。從早期將黃帝陵所在地稱為黃陵,到近代全國很多以"中山"命名的地點,如中山路、中山大道、中山公園、中山市等。
有一些地名反映一個階段或一段時間的觀念和價值趨向。比如民國年間馮玉祥主政河南時設博愛縣、民權縣,臺北市有忠孝路、信義路、仁愛路等。各地有不少地名以自由、民主、和平、幸福、解放、復興、建設等命名。
有的地名是地理環(huán)境的反映,而命名時的情況與當前不同,這類地名在研究歷史地理時很有意義。比如河南與河北劃分是以黃河為界,但也可發(fā)現(xiàn),河南省有一些地方跨到黃河北邊,所以地名本身歸類是一回事,但以后發(fā)生了變化,這變化恰恰為研究歷史上的地理環(huán)境變遷提供了依據(jù)。
還有一些地名體現(xiàn)了近代殖民的歷史。比如東北的一些地名,在俄國入侵之后被換成俄國地名,香港被英國占據(jù)后,很多英國地名就被搬到了香港。
地名如果只是記錄它所代表的空間范圍,那么它是純粹的地名。實際上,地名所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。
"中國"這兩個字最早是在一件青銅器上發(fā)現(xiàn)的,考古學家稱之為"何尊"。尊上有銘文,銘文上面出現(xiàn)兩個字,就是我們現(xiàn)在看到最早的"中國"二字。銘文的大意是:武王在攻克商朝首都后,舉行了一個隆重的儀式向上天報告:"我現(xiàn)在占有了中國,準備把它當做自己的家,并且統(tǒng)治那里的民眾。"
"中""國"兩字最早都是象形文字。"中"本來是一面特殊的大旗,是商朝人為召集他的部隊和民眾集合用的標志。由于集合時這面旗幟總是處于中間,以后就衍生出"中心""中央""最重要的"等意義。"國"(繁體為"